“孩子总爱挤眉弄眼,是故意捣蛋吗?”
“频繁清嗓子、耸肩,会不会是坏习惯?”
重庆龙都儿童医院康复中心阮丹医生提醒您:孩子这些看似“调皮”的举动,可能是抽动症在发出信号,在不同年龄段会有不同的症状表现,早发现就能早干预。
低龄孩子的症状常藏在细节里,稍不注意就会被忽略;青春期孩子的症状则可能悄悄影响社交和学习。
下面这份1-18岁抽动症自测表,帮你读懂孩子的身体语言。
1-6岁:藏在小动作里的信号
轻度:频繁眨眼像在“放电”,吸鼻子声总不停,头不自觉地摇来摇去。
中度:坐不住也站不稳,走路姿势怪怪的,像个小机器人。
重度:四肢突然抽动,注意力不集中,还会反复踢腿。
展开剩余58%7-12岁:从面部到身体的“连锁反应”
轻度:翻白眼、龇牙咧嘴,被认为做怪相,清嗓子声在安静时特别明显。
中度:耸肩、鼓肚子,一点小事就烦躁不安。
重度:反复做同一件事(比如频繁洗手),上课总走神,像有小虫在心里爬
12-18岁:悄悄影响社交的“尴尬症”
轻度:清嗓子、吸鼻子变本加厉,晃头、挤眼成了日常。
中度:手脚不听使唤地抽动,和同学说话时总躲闪,课本上的字怎么也记不住。
重度:突然冒出脏话,忍不住吐口水,甚至学动物叫,孩子自己也羞愧难当。
需要注意的是,有些孩子可能一开始就出现中度症状,不同程度的表现还会交替出现。比如今天只是眨眼,明天突然开始踢腿,这都是抽动症的“多变”特点。
阮丹医生说:其实,抽动症并不可怕。如果只是轻微的面部抽动或清嗓子,及时干预大多能很快改善;但如果拖延太久,症状就会像滚雪球一样变复杂。
家长们赶快收藏这份自测表吧,每个孩子的成长都值得被细心观察,早发现,早干预,就早一点给他们自在成长的底气。
当你在自测表中看到孩子的影子,别先急着责怪或强行制止,温柔地记下症状出现的时间和频率,带着这些细节去看儿科或发育行为科,专业医生会帮孩子找到合适的干预方案。
重庆龙都儿童医院阮丹医生是副主任医师、门诊主任。也是重庆市妇幼卫生学会儿科医师联盟成员、中国康复医学会会员。曾在三甲医院从事儿科临床工作10余年,对抽动症患儿的病情能精准分析、治疗,深受家长们的喜爱。
发布于:重庆市信钰证券-论坛股票配资-配资平台排名-配资炒股门户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