创作声明:本文为虚构创作,地名人名虚构,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,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,仅用于叙事呈现,请知悉
"我想我该走了。" 高原放下手中的申请书,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气息从窗外灌入。
"九年,连一声抱怨都没有,现在突然要走?"丁连长的眉头拧成一个疑问。
"人总要往前走的。"高原转身望向窗外,那片他守护了九年的苍茫海域。
电话铃声在这时突兀地响起,丁连长皱眉接起。那边的声音让他的表情逐渐凝固...
01
东海前哨,丁字礁。
这座面积不足两平方公里的孤岛,除了礁石、海鸟和永不停息的浪涛,就只剩下那座灰白色的前哨站。此刻,天刚蒙蒙亮,高原已经站在观测台上,目光穿透晨雾,扫视着海面上每一处可疑的波动。
这是他的第3285天。
高原的作息如同精密的机械。五点起床,五点十分开始晨检,六点向连部报告夜间情况,然后是设备维护、岛上巡逻、通讯测试、天气记录。他的动作没有一丝多余,仿佛这座岛就是为他量身定制的舞台,而他是唯一的表演者。
"高原,水箱又出问题了。"同为驻岛战士的小杜从机房探出头。
高原放下望远镜,没有回应,只是点了点头,随手从工具架上拿起一把扳手和几个垫片,大步走向岛后的淡水处理站。
淡水处理站是岛上最重要的设施之一。没有淡水,这座孤岛就无法维持生命。高原蹲在水箱前,熟练地拆开进水管道,检查阀门。他的手指修长而粗糙,指腹上的茧子在金属表面摩擦时发出细微的声响。
"又是海水腐蚀。"他低声说道,声音像是对自己说的。
小杜靠在门框上看着他:"连长说了,下次补给船来的时候,要申请更换整套系统。"
高原没有抬头:"不用。"
"可是这套设备已经用了七年了,厂家说使用寿命只有五年。"
"我能修。"高原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子,翻到某一页,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数据和图表,"去年九月十八日,同样的故障,更换密封圈后运行了三个月零四天。现在的材料改良了,应该能撑到年底。"
小杜笑了:"你这本子里该不会记录了岛上每一颗螺丝钉的寿命吧?"
高原没有笑,只是继续手上的工作。半小时后,水箱恢复了正常运转。
午饭时间,岛上的五名战士围坐在简陋的餐桌旁。几盘咸菜,一锅白米饭,再加上早上接到的鱼,就是他们的午餐。丁连长看了一眼坐在角落的高原:"昨天的通讯记录整理好了吗?"
"已经发到您邮箱了。"高原说完,低头扒饭。
丁连长点点头,欲言又止。他知道高原的能力,从通讯到机械,从气象观测到应急处理,高原无一不精。但九年来,高原始终保持着一种近乎刻板的克制,很少主动表达,更不会为自己的成绩邀功。
"对了,通知一下,下周有上级检查,大家都准备一下。"丁连长环视一圈,目光在高原身上多停留了一秒,"高原,你已经九年没回过家了,要不要趁这次换防,回去看看?"
高原抬起头,眼神平静如水:"不用了,我在这里挺好。"
饭后,高原回到自己的单人宿舍。这是一个不足十平米的小房间,除了一张床、一个衣柜和一张桌子,再无其他家具。桌上放着一台老旧的笔记本电脑和几本技术手册。床头有一个小相框,里面是一张已经泛黄的合影,照片中的高原站在一个年轻女孩身旁,两人都笑得灿烂。
高原打开电脑,屏幕上显示着一封未读邮件。邮件来自"珊珊",标题是"最后一封"。高原的手指在键盘上停顿了几秒,最终还是点开了邮件。
"原子,我结婚了。你守的是岛,我却等不及了。希望你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。再见。"
高原静静地看着这封邮件,没有任何表情变化。他关掉邮件,打开一个文档,是他的个人日记。他只写下一句话:"今天,珊珊结婚了。我依然在岛上。海很平静。"
窗外,一轮圆月从海平面升起,洒下一片银辉。高原站在窗前,望着那片被月光照亮的海面,仿佛看到了九年前初到岛上的自己,那时的他充满热情和期待,相信自己会创造一番事业。九年过去了,他依然是一名普通战士,只是鬓角多了几丝白发,眼角多了几道皱纹。
那晚,高原做了一个梦。梦里,他站在一片荒芜的礁石上,四周是无边无际的大海。他想呼救,却发不出声音;想逃离,却无处可去。忽然,海面上出现了无数张面孔,他们向他伸出手,却又转瞬即逝。高原惊醒,发现枕头被冷汗浸湿。
他起身,走到桌前,翻开日记本,写下:"我不是来评功的。但我想,是时候做个了断了。"
02
东海的春天来得迟,走得也快。当本土的杏花已经凋谢时,丁字礁上的海风依然刺骨。
这天清晨,高原像往常一样巡视岛屿,途经灯塔时,发现灯塔底部的金属支架有轻微锈蚀。他立即回去取来工具,开始处理那些被海风腐蚀的部分。
"高原,你是不是从来不休息啊?"小杜从灯塔内探出头,手里拿着一杯热腾腾的咖啡。
高原头也不抬:"这是工作。"
"你知道吗?上次补给船的老李跟我说,林婶的儿子现在在上海一家大公司当主管了,还买了房子。"小杜啜了一口咖啡,"就是那个你帮忙辅导过的小子。"
高原的手停顿了一下,随即继续工作:"嗯,他聪明,应该的。"
小杜摇摇头:"林婶说,要不是你当年坚持帮他补课,他连高中都考不上。"
三年前,岛上曾住着几户渔民。林婶是其中之一,她的儿子小林学习不好,面临辍学的危险。高原得知后,主动提出利用休息时间给小林补课。每天晚上,高原都会点着一盏煤油灯,耐心地教小林数学和物理。半年后,小林的成绩有了显著提高,顺利考上了县里最好的高中。
"林婶还说,她给你寄了三次感谢信,你一次都没回。"
高原终于抬起头:"不用谢我,是他自己努力。"
小杜笑了:"哥,你这人真是怪,做了好事不留名也就算了,连个谢都不受。要是会点自夸,估计早提干三年了。"
高原没有接话,只是将修复好的支架重新安装好,然后默默离开。
小杜说的没错。高原在岛上的九年,帮助过不少人。但他从不张扬,也不期待回报。就像去年冬天那场突如其来的风暴中,他冒着生命危险,驾驶快艇救起了被困在礁石上的三名渔民;又如前年那次紧急医疗救援,他在通讯设备故障的情况下,凭借自己的业余无线电知识,搭建了临时通讯站,成功协调了直升机救援。这些事迹,在他的日记里只是寥寥数语,甚至连功劳簿上都没有详细记载。
午后,高原坐在前哨站的办公室里,整理最近一周的气象数据。丁连长推门进来:"高原,刚收到通知,下周的上级检查取消了。"
高原点点头,继续手中的工作。
丁连长在他对面坐下:"高原,你来岛上九年了,有没有想过转业的事?"
高原的手停了下来:"连长,我可以申请退伍吗?"
丁连长愣住了:"你要退伍?为什么?"
"我想,该走了。"高原的声音平静,"九年了,也差不多了。"
丁连长皱起眉头:"是不是因为没评上士官?这次评审名额有限,但下次一定——"
"不是这个原因。"高原打断了他,这可能是他第一次打断别人说话,"我只是觉得,是时候换个地方了。"
丁连长叹了口气:"你好好考虑一下吧。"
高原点点头,没有再说什么。
当天晚上,高原从抽屉深处取出一个笔记本,翻开第一页,上面工整地写着"岛上日记"。他一页一页地翻阅,那些记录着风雨雷电、设备维护、突发事件的页面从他手指间滑过。最后,他翻到一页空白,写下:"明天,我将提交退伍申请。不是因为厌倦,只是九年了,该有个新的开始。"
第二天早晨,高原穿着整齐的军装,手里拿着一份退伍申请书,敲响了丁连长办公室的门。
"进来。"丁连长的声音从里面传出。
高原推门而入,将申请书放在丁连长面前:"连长,这是我的退伍申请。"
丁连长看了一眼申请书,叹了口气:"你真的决定了?"
"是的。"
"是不是岛上条件太艰苦了?"
"不是。"
"那是不是——"
"连长,"高原再次打断他,"我只是觉得,该走了。"
丁连长无奈地摇摇头:"行吧,我会上报的。"
高原敬了个军礼,转身离开。刚走到门口,丁连长又叫住他:"高原,你在岛上九年,有什么收获吗?"
高原停下脚步,没有回头:"做了该做的事。"
说完,他轻轻带上门,消失在丁连长的视线里。
下午,高原一个人坐在灯塔顶部,望着远处的海平面。九年来,他第一次觉得自己的心如此轻松。他想起了许多事:第一次登岛时的忐忑,第一次面对台风时的紧张,第一次独自值守时的孤独,以及那些他帮助过的人们淡淡的笑容。
"高原!"小杜的声音从下面传来,"有你的电话!"
高原从灯塔上下来,走进通讯室。电话那头是一个熟悉的声音:"是高原吗?我是刘局长。"
"刘局长好。"高原的声音依然平静。
"听说你要退伍了?"
"是的。"
"为什么突然决定要走?"
"时间到了。"
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:"高原,你还记得三年前那次海上救援吗?"
高原没有回答。那次救援中,他冒着巨大风险,救起了被困在失控渔船上的刘局长一家。当时刘局长正带着家人出海游玩,突遇风暴,船只失控,通讯设备也因浸水而损坏。是高原发现了求救信号,独自驾驶快艇前往救援。
"我女儿现在每天都要我讲那个'海上勇士'的故事,"刘局长的声音有些哽咽,"她说长大后要嫁给你这样的英雄。"
高原沉默了一会儿:"她还小,不懂事。"
"高原,留下来吧,你的价值不仅仅是守岛。"
"谢谢关心,但我已经决定了。"
挂断电话,高原走出通讯室,深吸了一口带着咸味的海风。天边,一队海鸥正掠过海面,向远方飞去。
晚上,小杜敲开了高原的门:"哥,听说你真要走了?"
高原点点头。
"为什么啊?是不是岛上太无聊了?"
"不是。"
"那是不是——"
"小杜,"高原少见地笑了笑,"人总要往前走的。"
小杜欲言又止,最后叹了口气:"那你走之前,能不能告诉我,你这些年到底做了什么?连长说你从来不写功劳簿,可我总觉得你不简单。"
高原转过身,望向窗外的大海:"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。"
"哥你要是会点自夸,早提干三年了。"小杜忍不住说道。
高原笑而不语。
夜深了,岛上陷入了沉寂。高原躺在床上,听着窗外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,这是他听了九年的催眠曲。明天,他的申请将被送往旅部,然后等待审批。也许再过一个月,他就会离开这座陪伴了他九年的孤岛,回到他几乎已经陌生的大陆上。
高原闭上眼睛,在梦中,他看到了一片开阔的海面,阳光照耀下,海水闪烁着金色的光芒。他站在船头,向着未知的远方驶去。
03
第二天清晨,东海前哨的丁字礁被一层薄雾笼罩。丁连长早早地来到办公室,准备将高原的退伍申请上报旅部。就在他打开电脑的那一刻,办公室的电话突然响了起来。
"丁字礁前哨,丁凯。"他例行公事地接起电话。
"丁连长,我是大陈村的支书老王。"电话那头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,"听说高原要退伍了?"
丁连长愣了一下:"是的,他昨天提交了申请。老支书,您怎么知道的?"
"岛那么小,哪有什么秘密。"老支书的声音显得有些焦急,"丁连长,能不能帮帮忙,留下高原?"
丁连长更加困惑:"老支书,这是高原自己的决定,我们也不好强留。"
"那孩子对我们渔民有大恩啊!"老支书叹了口气,"去年那场台风,要不是他提前预警,组织我们转移,后果不堪设想啊!"
丁连长皱起眉头。他记得去年确实有一场台风,但高原只是按照气象部门的预报进行了常规的预警工作,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。
"老支书,预警工作是我们的职责所在,高原只是做了他该做的。"
"丁连长,你是不知道啊,"老支书的声音变得激动,"那天气象局的预报说台风会偏北走,影响不大。是高原坚持认为台风会突然转向,直接袭击我们村。他甚至开着你们的快艇,一家一家地去通知渔民回港避风。结果台风真的转向了,正好从我们村上空过去。如果不是高原,整个村子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渔船会在海上被台风掀翻!"
丁连长愣住了。他不记得高原曾经报告过这件事。
"丁连长,我们村的渔民都说了,高原要是走了,以后出海就没那么安心了。你们能不能再考虑考虑?"
丁连长答应会慎重考虑,然后挂断了电话。他刚想缓口气,电话又响了。
"丁字礁前哨,丁凯。"
"丁连长你好,我是市渔政局的张局长。"一个略显严肃的声音传来,"听说高原同志要退伍?"
丁连长感到一丝不安:"是的,张局长有什么指示?"
"不是指示,是请求。"张局长的语气变得恳切,"能不能想办法留住高原同志?"
"张局长,恐怕这不太容易,退伍是高原自己的选择。"
"丁连长,你可能不知道高原对我们渔政工作的贡献有多大。"张局长说,"这三年来,我们辖区内的非法捕捞活动减少了70%,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高原同志提供的情报和协助。"
丁连长更加困惑:"什么情报和协助?"
"高原同志利用你们岛上的设备,帮我们监测了大片海域的渔船动向,还提供了很多重要线索,使我们能够精准打击非法捕捞行为。"张局长解释道,"他还自己编写了一套渔船识别程序,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。"
丁连长完全蒙了。高原从未向他汇报过这些工作。
"张局长,我会再和高原谈谈。"丁连长勉强应道。
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,电话铃声几乎没有停止过。县长、老兵协会、附近岛屿的渔民代表、甚至连省海洋研究所的所长都打来了电话,所有人都只有一个请求:"请挽留高原。"
丁连长感到一阵眩晕。他一直以为高原只是一个尽职尽责的普通战士,没想到他背地里做了这么多事。而更令人不解的是,高原为什么从不汇报这些工作?
正当丁连长陷入混乱时,高原敲门进来:"连长,灯塔的维修报告我已经整理好了。"
丁连长抬起头,用一种复杂的眼神看着高原:"高原,有件事我想问你。"
"请说。"
"你是不是帮渔政局做了很多工作?"
高原微微一愣,随即点点头:"是做了一些。"
"为什么不向我汇报?"
"没必要。那些都是分内之事。"
丁连长深吸一口气:"高原,从早上到现在,已经有二十多个电话打来,都是请求我挽留你的。这些人里,有村支书、渔政局长、县长,甚至还有省海洋研究所的所长。我想知道,你到底做了什么?"
高原沉默了一会儿:"连长,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。"
就在这时,电话再次响起。丁连长有些疲惫地接起:"丁字礁前哨,丁凯。"
"丁连长,我是旅部赵旅长。"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威严的声音。
丁连长立刻挺直了腰板:"赵旅长好!"
"丁连长,你们岛上是不是有个叫高原的战士?"
"是的,旅长。"
"他是不是提交了退伍申请?"
"是的,旅长,昨天刚提交。"
"你知不知道,"赵旅长的声音变得有些严厉,"我今天早上已经接到了十几个电话,都是关于这个高原的?"
丁连长咽了口唾沫:"报告旅长,我这边也接到了很多电话。"
"丁连长,你们这个兵到底干了什么?连电话都打到我办公室来了!"赵旅长的声音提高了八度。
丁连长不知如何回答:"报告旅长,我正在了解情况。"
"立即整理一份关于高原的详细报告,下午之前发到我邮箱!"赵旅长命令道。
"是!"
丁连长刚要挂电话,却听见电话那头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,然后是赵旅长的声音:"进来!"
接着是参谋的声音:"旅长,上头的电话!"
电话那头突然安静了下来,丁连长听见赵旅长低声说了一句"怎么会现在打电话来",然后是一阵脚步声。
过了大约半分钟,赵旅长重新拿起电话,声音明显变得紧张:"丁连长,你还在吗?"
"在!"
赵旅长的语气突然变得无比严肃,"你知道高原背后的人是谁吗?立即暂停高原的退伍申请处理!"
"刚才石将军,军区副司令亲自打电话来问高原的事!"
丁连长感到一阵天旋地转:"石将军?!为什么石将军会知道高原?"
"石将军说他刚接到中央台一位老友的电话,说他侄子曾在海上被一位边防兵救过命,这个兵叫高原。"赵旅长的声音带着一丝不可思议,"石将军问我们,要退掉这样的人才?"
丁连长几乎说不出话来:"旅长,我...我不知道这件事..."
"全旅暂停非紧急事务,优先调查高原履历!"赵旅长下达了最高级别的命令,"我要知道这个战士的一切!三小时后我亲自到岛上!"
电话挂断后,丁连长呆坐在椅子上,一时无法消化刚才听到的信息。石将军,军区副司令,竟然为一个普通战士亲自打电话关心?这简直闻所未闻!
丁连长抬起头,发现高原还站在那里,脸上依然是那种平静的表情。
"高原,"丁连长的声音有些颤抖,"你到底是谁?"
高原微微低下头:"连长,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战士。"
丁连长深吸一口气:"石将军亲自打电话关心你的去留,你跟我说你只是一个普通战士?"
高原的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波动:"石将军?"
"是的,军区副司令石将军!"丁连长几乎是喊出来的,"他说他的一个朋友的侄子曾被你救过命?这是怎么回事?"
高原沉默了一会儿,然后轻声说道:"可能是去年那次海上救援。"
"什么海上救援?为什么我不知道?"
"那天我例行巡逻时,发现一艘私人游艇在礁区附近遇险。"高原平静地叙述,"我驾驶快艇过去救援,将船上三人带回了岛上。由于通讯设备故障,我没能及时向您汇报。等设备修好后,人员已经被海事部门接走了。"
丁连长感到一阵头痛:"你知道你救的是谁吗?"
高原摇摇头:"不知道,当时情况紧急,没有问。"
"上帝啊..."丁连长喃喃自语,"赵旅长三小时后会亲自到岛上,你最好把你做过的所有事情都想清楚,一件不落地告诉他。"
高原点点头,转身离开了办公室。
丁连长瘫坐在椅子上,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:这才过去不到24小时,高原的退伍申请怎么会传播得这么快,甚至惊动了军区副司令?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?
而此时的高原,走出办公室后,径直来到了岛屿的最高点。他望着远处波光粼粼的海面,脸上依然波澜不惊。九年来,他第一次感到有些迷茫。他本以为自己可以悄无声息地离开,就像九年前悄无声息地到来一样。没想到,命运给他开了一个如此荒诞的玩笑。
04
赵旅长来得比预想的更快。不到两小时,一架军用直升机就降落在了丁字礁的简易停机坪上。赵旅长从直升机上走下来,身后跟着两名参谋和一位身穿便装的中年人。
丁连长和岛上全体战士列队迎接。当赵旅长的目光落在高原身上时,高原依然保持着标准的军姿,看不出丝毫异样。
"解散,都回去工作。"赵旅长环视一圈,然后指着高原,"除了你,跟我来。"
高原点点头,跟着赵旅长一行人走进了前哨站会议室。
会议室不大,一张长方形会议桌几乎占据了整个空间。赵旅长坐在主位上,那位便装中年人坐在他旁边,两名参谋和丁连长分别坐在两侧。高原则被安排在对面,正对着赵旅长。
"高原同志,"赵旅长开门见山,"今天我们来,是因为你的退伍申请引起了一系列不同寻常的反应。在过去的24小时里,有超过300个电话打到了旅部和连部,都是关于你的。你能解释一下这是怎么回事吗?"
高原略显疑惑:"报告旅长,我不清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电话。"
赵旅长皱起眉头:"那我换个问法。你在岛上九年,除了正常的值守任务外,还做了哪些工作?"
高原思考了一下:"报告旅长,我主要负责岛上的设备维护、通讯保障、气象观测和安全巡逻。此外,根据需要,我也会参与一些应急救援工作和协助地方部门进行海上安全监测。"
"具体说说这些'应急救援'和'协助地方部门'的工作。"
高原点点头:"在过去九年中,我参与过大约37次海上救援行动,其中28次是在正常巡逻中发现险情后主动实施的。这些救援共营救了83名遇险人员,挽回财产损失约2100万元。"
会议室里一片寂静。丁连长瞪大了眼睛——37次救援?他只知道其中不到10次!
"至于协助地方部门,"高原继续道,"我主要配合渔政部门打击非法捕捞,协助海事部门监测海上交通安全,以及为海洋研究所提供一些基础数据。"
"这些工作都是谁安排的?"赵旅长问道。
"没有人安排。"高原回答,"我看到需要帮助的地方,就去做了。"
赵旅长若有所思地点点头,然后转向那位便装中年人:"张所长,你来说说。"
原来这位便装中年人是省海洋研究所的所长张明。他清了清嗓子:"高原同志可能说得太简单了。事实上,他为我们研究所提供的不仅仅是'一些基础数据'。在过去的五年里,他几乎每天都会记录详细的海洋气象数据,包括温度、盐度、浪高、风向等多项指标,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。这些数据为我们建立东海气候模型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参考。"
张所长从公文包中取出一个文件夹:"这是高原同志整理的海洋观测日志,共20册。我们研究所的专家评价说,这些记录的专业性和准确性,堪比专业海洋观测站的水平。而这一切,都是他一个人,用最基础的设备完成的。"
赵旅长接过文件夹,翻阅了几页,眉头越皱越紧:"这些工作你都没有向上级汇报过?"
高原坦然道:"报告旅长,我认为这些都是分内之事,不值得特别汇报。"
赵旅长深深地看了高原一眼,然后转向一名参谋:"把那个档案袋拿来。"
参谋递上一个厚厚的档案袋,赵旅长打开,取出一叠文件,依次展示给在座的人看。
"这是渔政局的感谢信,感谢高原同志提供的非法捕捞情报,帮助他们查处了32起重大案件。"
"这是海事部门的表彰信,称赞高原同志在一次台风中,冒险救起了五名遇险船员。"
"这是县政府的嘉奖令,表彰高原同志在去年那场台风中的出色表现,他的预警行动挽救了整个渔村。"
"这是海军某训练基地的信函,感谢高原同志提供的海流数据,为他们的训练提供了重要参考。"
文件一份接一份地展示出来,每一份都记录着高原的一项功绩,而这些功绩,几乎没有一项被正式记入他的军功簿。
赵旅长放下文件,直视高原:"为什么不把这些事情报告给上级?这些成绩足以让你晋升好几级了。"
高原平静地回答:"报告旅长,我不是来评功的。"
会议室里再次陷入沉默。
"那么,"赵旅长缓缓开口,"关于石将军提到的那次救援,你能详细说说吗?"
高原思考了一下:"如果是石将军提到的那次,应该是去年七月的一次海上救援。当时我在例行巡逻中,发现一艘私人游艇在礁区附近遇险。船上设备全部失灵,船体开始进水。我驾驶快艇前去救援,将船上三人带回了岛上。由于当时通讯设备故障,我没能及时向连长汇报。等设备修好后,人员已经被海事部门接走了。"
"你知道你救的是谁吗?"赵旅长问道。
高原摇摇头:"不知道,当时情况紧急,我没有询问他们的身份。"
赵旅长从档案袋中取出一张照片,推到高原面前:"这个人,你认识吗?"
照片上是一个年约60岁的男子,穿着便装,面带微笑。
高原仔细看了看:"是的,这是我救起的三人中的一位。"
"这位是李梁,中央电视台的副台长,石将军的老战友。"赵旅长说道,"而另外两位,一个是他的儿子,另一个是他的侄子。"
高原眼中闪过一丝惊讶,但很快恢复了平静。
"根据李台长的叙述,"赵旅长继续说,"当时情况非常危险。他们的船触礁后开始进水,通讯设备全部失灵,周围没有任何船只。正当他们绝望时,你驾驶一艘小艇出现,将他们三人安全救出。在整个过程中,你一人操作快艇,一边救人,一边给游艇排水,最后还设法将游艇拖回了安全水域。"
赵旅长看着高原:"李台长说,他问你叫什么名字,你只说了一句'我是海防哨兵高原,任务完成,申请回航',然后就离开了。"
高原低下头:"当时情况紧急,没有多说。"
"你知道吗,"赵旅长的声音变得有些激动,"李台长的侄子是海军某重点实验室的核心研究员,他随身携带的资料价值连城。如果不是你及时救援,后果不堪设想!"
高原沉默不语。
赵旅长深吸一口气:"高原同志,鉴于你的特殊贡献,上级决定给予你特殊待遇。你的退伍申请暂时搁置,石将军提议,破格提拔你为军官。你有什么想法?"
高原抬起头,目光坚定:"报告旅长,我很感谢组织的厚爱。但我申请退伍的决定没有改变。"
赵旅长皱起眉头:"为什么?"
"九年了,"高原说,"我想,是时候换个地方了。"
赵旅长沉默了一会儿,然后说道:"这个决定太重要,不能仓促做出。明天上午,你随我去旅部,亲自向石将军汇报你的想法。"
高原敬了个军礼:"是!"
会议结束后,赵旅长等人留在岛上过夜,准备第二天一早返回旅部。
夜深了,高原站在灯塔顶部,望着星空和大海的交界处。九年的时光在脑海中如电影般回放:第一次登岛时的新奇,第一次面对风暴时的坚毅,第一次救人时的紧张,以及无数个寂静的夜晚,他独自一人,守护着这片海域的安宁。
"睡不着?"丁连长的声音从身后传来。
高原转过身:"连长。"
丁连长走到高原身边,点燃一支烟:"九年了,我一直以为我很了解你。"
高原没有接话。
"为什么不说?"丁连长问,"为什么不把你做的事情告诉我?"
高原望着远处的海面:"没必要。"
"没必要?"丁连长的声音有些激动,"你知道吗,如果你把这些事情报上来,至少能提干两次了!"
"我不是为了提干才来当兵的。"高原平静地说。
丁连长叹了口气:"那你为什么要当兵?"
高原沉默了一会儿,然后说:"我父亲是老海防兵,他一生都在守护这片海域。我只是想继续他的事业。"
丁连长愣住了:"你从来没提过你父亲。"
"没必要。"
丁连长摇摇头:"那你为什么现在要走?"
高原望向远方:"九年了,我想,该走了。"
"去哪?"
"不知道,也许去做点别的,也许去看看更广阔的世界。"
丁连长深深地吸了一口烟:"你真的想好了?"
高原点点头:"嗯,想好了。"
丁连长拍了拍高原的肩膀:"不管你做什么决定,我都支持你。但有一点我要说清楚:你不是一个普通的战士,你是我见过的最优秀的军人。"
高原难得地露出一丝微笑:"谢谢连长。"
夜色渐深,海风轻拂,两个身影在灯塔顶部默默伫立,仿佛要将这一刻永远铭记。
05
第二天清晨,赵旅长一行人带着高原乘直升机返回旅部。这是高原九年来第一次离开丁字礁,当直升机升空时,他透过舷窗,看着那座他守护了九年的孤岛渐渐变小,最终成为海面上的一个小点。
两个小时后,直升机降落在旅部机场。一辆军车已经等在那里,直接将他们送往旅部大楼。
旅部会议室里,除了赵旅长外,还有政委、参谋长等旅部主要领导。高原站在会议室中央,等待着即将到来的问询。
"高原同志,"赵旅长开口道,"昨天回来后,我们对你的事迹进行了更详细的调查。现在,我想请你回答一些问题。"
高原立正站好:"是,旅长。"
"首先,关于你的救援记录。据我们统计,你在九年中参与了37次海上救援,其中28次是你主动发现并实施的。这些数据准确吗?"
"报告旅长,准确。"
"其次,关于你的技术贡献。据海洋研究所和渔政部门反映,你为他们提供了大量专业数据和技术支持,甚至自己编写了几套监测程序。你是从哪里学会这些技术的?"
高原回答:"报告旅长,我在入伍前学习过电子工程,对计算机和通讯技术有一定了解。在岛上的这些年,我利用闲暇时间自学了一些编程知识。"
赵旅长点点头:"最后一个问题,也是最重要的。你为什么要退伍?"
高原沉默了一会儿,然后说:"报告旅长,我在岛上已经九年了,我想尝试一些新的可能性。"
"具体是什么可能性?"
高原略显犹豫:"我...想去做一些更有直接意义的事情。"
赵旅长皱起眉头:"你认为守卫国家海防,救助遇险人员,协助地方建设,这些不够有意义吗?"
"不是的,旅长。"高原急忙解释,"我的意思是,也许我可以在其他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。"
赵旅长正要说话,会议室的门突然被推开,一名参谋匆匆走进来:"报告旅长,石将军到了!"
所有人立刻站起来,向门口看去。一位身材高大的老将军大步走进会议室,目光如炬,气场强大。
"首长好!"众人齐声问好。
石将军摆摆手:"都坐,别搞那么多形式。"然后,他的目光落在高原身上,"这位就是高原同志吧?"
高原立正敬礼:"报告首长,我是高原!"
石将军走到高原面前,上下打量着他:"不错,看上去精神很好。听说你要退伍?"
"报告首长,是的。"
石将军点点头:"为什么?"
高原重复了刚才对赵旅长说的话:"报告首长,我在岛上已经九年了,想尝试一些新的可能性。"
"什么新的可能性?"
高原犹豫了一下:"报告首长,我...我想去做一些更直接的贡献。"
石将军笑了:"你认为你现在做的不够直接吗?救人性命,协助地方发展,维护国家安全,这些还不够直接?"
高原低下头:"报告首长,我不是这个意思。"
石将军拍了拍高原的肩膀:"高原同志,我理解你的想法。九年守岛,确实很辛苦。但你有没有想过,你的离开会给那里带来多大的损失?"
高原没有回答。
石将军转向赵旅长:"把那些材料拿来。"
赵旅长递上一叠文件,石将军翻阅着,不时点头。
"高原同志,"石将军抬起头,"你知道你的海洋观测日志被多少单位引用了吗?"
高原摇摇头。
"二十七个。"石将军说道,"包括海军某重点实验室、国家海洋局、多所大学的海洋研究所,甚至还有国防科工委的一个项目组。你的观测数据精确到位,分析透彻,为多项重要研究提供了基础支持。"
高原眼中闪过一丝惊讶。
"还有这个,"石将军指着另一份文件,"你自己编写的那套渔船监测程序,已经被渔政部门推广到了整个东海区域,大大提高了执法效率。"
石将军合上文件,直视高原:"高原同志,你可能不知道,你在那个小岛上做的工作,影响远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。"
高原沉默不语。
石将军缓缓说道:"军人的价值,不在于他站在多高的位置,而在于他守护的是什么。你在那个小岛上,守护的不仅仅是一片海域,而是整个国家的安全和尊严。"
会议室里一片寂静,所有人都在等待高原的回应。
高原深吸一口气:"报告首长,我理解您的意思。但我的决定已经做出,我想退伍。"
石将军脸上闪过一丝失望,但很快恢复了平静:"好吧,如果这是你的决定,我们尊重。不过,在你离开之前,我们有几件事情要处理。"
石将军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盒子,打开,里面是一枚闪亮的勋章:"这是'模范边防士兵'勋章,是为你特别颁发的。不管你是否留下,这都是你应得的荣誉。"
高原接过勋章,眼中闪烁着复杂的情感:"谢谢首长。"
"其次,"石将军继续说,"根据你的特殊贡献,上级决定,如果你愿意留下,可以破格提拔你为军官。"
高原犹豫了一下,最终还是摇了摇头:"谢谢首长的厚爱,但我的决定没有改变。"
石将军叹了口气:"那么最后一件事。你必须把你这九年来的所有工作、所有经验,详细地记录下来,形成一份完整的报告。这是你对后来者最大的贡献。"
高原立正敬礼:"保证完成任务!"
会议结束后,高原被安排在旅部招待所住下,开始整理他九年来的工作经验。整整三天,他几乎足不出户,将自己所有的知识、经验和心得,一一记录下来,形成了一份长达200页的详细报告。
第四天早晨,高原将报告交给了赵旅长,然后拿起自己的行李,准备离开。
赵旅长接过报告,翻阅了几页,点点头:"很详细,很专业。石将军说了,会将这份报告录入军区实战教材,作为海防工作的重要参考。"
高原露出一丝微笑:"那就好。"
赵旅长放下报告,直视高原:"你真的决定要走?"
高原点点头:"是的,旅长。"
"可以告诉我真正的原因吗?"赵旅长问道,"不是那些'尝试新可能性'的官话。"
高原沉默了一会儿,然后说:"旅长,我在岛上待了九年,已经做了我能做的一切。我想,是时候让年轻人接替我的位置了。"
赵旅长皱起眉头:"你今年才31岁,算哪门子老兵?"
高原笑了笑:"不是年龄的问题。是心态,是感觉。我感觉,我在那里的使命已经完成了。"
赵旅长深深地看了高原一眼,最终点点头:"好吧,如果这是你的决定,我尊重。不过记住,军营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。"
高原敬了个标准的军礼:"谢谢旅长!"
06
高原的退伍手续办得很快。一周后,他拿到了退伍证和相关文件,准备离开军营。
临行前一天,丁连长专程从岛上赶来,带来了岛上战士们的礼物——一本厚厚的相册,里面是九年来岛上的点点滴滴。
"大家都舍不得你走。"丁连长说,"特别是小杜,说你走了以后,设备坏了都没人修了。"
高原笑了:"我把所有设备的维修手册都整理好了,小杜很聪明,很快就能学会。"
丁连长拍了拍高原的肩膀:"你接下来有什么打算?"
高原摇摇头:"还没想好,也许先回家看看,然后再决定。"
"记得常联系。"丁连长说,"有什么需要帮忙的,随时找我。"
高原点点头:"谢谢连长。"
第二天一早,高原背着简单的行囊,站在旅部大门前,准备离开。出乎他的意料,不仅丁连长和小杜来了,赵旅长、政委,甚至连石将军也亲自来送行。
"石将军,您怎么来了?"高原惊讶地问。
石将军笑道:"来送一位优秀的战士,不行吗?"
高原不知所措:"我...我不值得您亲自来送。"
"值得。"石将军拍了拍高原的肩膀,"对了,有个消息要告诉你。经过研究,上级决定将你在海上救人的事迹录入军区实战教材,作为海防部队处置突发情况的典型案例。"
高原愣住了:"我的事迹?"
"是的,"石将军严肃地说,"你的事迹不应该被掩盖。你可以走,但你这一页不能被翻过去。"
高原内心涌起一股暖流:"谢谢首长。"
送别的时刻终于到来。高原一一与送行的人握手道别,最后来到石将军面前。
"首长,再见。"高原敬了个标准的军礼。
石将军回了一个同样标准的军礼:"再见,高原同志。记住,无论你在哪里,你永远是我们的一员。"
高原点点头,转身走向旅部大门外等候的出租车。就在这时,赵旅长叫住了他:"高原!"
高原回过头:"旅长?"
赵旅长走上前,递给他一张名片:"这是省海洋研究所张所长的名片。他说,如果你有兴趣,随时可以去研究所工作。"
高原接过名片,轻声道谢。
汽车发动,缓缓驶离军营。透过后窗,高原看到送行的人们依然站在那里,向他挥手告别。渐渐地,他们的身影变得模糊,最终消失在视野中。
两个小时后,汽车停在了港口。高原下车,走向码头。一艘前往丁字礁的补给船正准备起航。
"同志,你是要去岛上吗?"船长问道。
高原摇摇头:"不,我是来告别的。"
他站在码头上,望着那片他守护了九年的海域。阳光下,海面波光粼粼,仿佛铺满了金色的鳞片。远处,丁字礁的轮廓若隐若现,灯塔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光。
九年了,这里的一草一木,一石一水,都承载着他的记忆和情感。那些风雨交加的夜晚,那些波涛汹涌的海面,那些被救起的生命,那些默默无闻的坚守,都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
高原深吸一口带着咸味的海风,然后转身离开。他不知道未来会去向何方,但他知道,无论走到哪里,他都会带着这九年的记忆和经历,继续前行。
不是没有热血,只是换个地方发光。
正如他在最后一份日记中写的那样:"我不是为了功名而来,也不是为了功名而去。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。现在,是时候去做下一件该做的事了。"
补给船的汽笛声响起,船只缓缓驶离码头,向着丁字礁的方向驶去。高原背起行囊,迎着朝阳,走向新的未来。
在他身后,东海的波涛依然起伏,丁字礁的灯塔依然闪烁,那个他守护了九年的世界,将永远铭记这个叫高原的人,一个沉默的守岛人。
而在军区司令部,石将军正在批阅一份文件,那是关于在全军推广"高原精神"的提案。
"同意。"石将军在文件上签下自己的名字,"让更多人知道,什么是真正的军人精神。"
信钰证券-论坛股票配资-配资平台排名-配资炒股门户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